【綜合報導】台積電(2330)董事長魏哲家公開向外表示赴美設廠「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引起半導體圈熱議,近期外電也報導有設備協力廠商觀察,「某間在美國也有據點的半導體業者,在台設廠興建時間只要19個月可以搞定,美國卻要消耗38個月的時間」業界更爆「不論是蓋廠所需時間、金錢,美國都是台灣的2倍」。 《半導體文摘》披露,易科德(Exyte)室內裝修工程公司全
【綜合報導】台積電(2330)董事長魏哲家公開向外表示赴美設廠「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引起半導體圈熱議,近期外電也報導有設備協力廠商觀察,「某間在美國也有據點的半導體業者,在台設廠興建時間只要19個月可以搞定,美國卻要消耗38個月的時間」業界更爆「不論是蓋廠所需時間、金錢,美國都是台灣的2倍」。
《半導體文摘》披露,易科德(Exyte)室內裝修工程公司全球業務部門先進技術設施 (ATF) 執行副總裁Herbert Blaschitz在半導體戰略研討會(ISS)發表演說,並將不同區域興建半導體廠的時間做出比較,發現在台灣最快19個月可以蓋好一間廠房,新加坡、馬來西亞要23個月,歐洲34個月,而美國卻要花38個月的時間。
Blaschitz預期,2025年全球將新建18間半導體工廠,包括3間2奈米廠和15間3奈米廠,這些廠房量產時間多落在明、後年。而晶圓廠需要超過 200 億美元的總資本支出投資,其中 4-60 億美元僅用於設施。
至於美國和歐洲面臨的設廠挑戰,Blaschitz認為「興建效能」擺第一。Blaschitz指出,某間美國也擁有的半導體廠在台灣設廠只花約20個月就可以進入量產,相比之下,他說美國的晶圓廠從獲得許可和設計到開始晶圓生產需要 38 個月。歐洲的晶圓廠則需要 34 個月。
「相同製程下,美國的建設成本與台灣相比約為兩倍。」Blaschitz分析,之所以會差這麼多,主要在於台灣有強大的半導體供應鏈支持,「他們的供應鏈簡直是好得令人難以置信。而且通常並不是他們更精確,但他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由於供應鏈每個廠商都專注生產,台灣業者效率確實高於其他地方。不過Blaschitz認為,美國晶片法案出爐後,可以稍微彌補這類不足,但美國半導體圈更需要從規劃、設計階段開始進行「虛擬調適」,他認為,未來若能善用數位孿生概念,此舉可以在晶圓廠建成之前調試晶圓廠,甚至減少運營成本和碳排放。使用半導體來更好地建造更多的半導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