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世界名曲〈給愛麗絲〉(Fur Elise)就想要倒垃圾,對臺灣人而言稀鬆平常,但對外國人是件非常特別的事。美國媒體最近報導,對世界上許多人來說,這首古典樂曲是普遍存在兒童鋼琴練習曲或玩具配樂,但在臺灣卻是洗腦神曲,召喚民眾趕快下樓倒垃圾。
【綜合報導】聽到世界名曲〈給愛麗絲〉(Fur Elise)就想要倒垃圾,對臺灣人而言稀鬆平常,但對外國人是件非常特別的事。美國媒體最近報導,對世界上許多人來說,這首古典樂曲是普遍存在兒童鋼琴練習曲或玩具配樂,但在臺灣卻是洗腦神曲,召喚民眾趕快下樓倒垃圾。
《紐約時報》報導,在臺灣〈給愛麗絲〉響起後,在接下來的20分鐘裡,原本平靜的街頭變成聚會場合,人們步行或騎自行車等方式,將預先分類的垃圾拿到垃圾車前,同時遇到鄰居朋友寒暄幾句,聊聊八卦。
報導提到,臺灣的垃圾車音樂不僅有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名曲〈給愛麗絲〉,還有波蘭19世紀作曲家特克拉(Tekla B?darzewska-Baranowska)的傳世名作〈少女的祈禱〉(Maiden's Prayer)。這都是來自臺灣數十年來的「垃圾不落地」政策,這在世界上絕無僅有,垃圾車每週5天風雨無阻,讓曾經被稱為「垃圾島」的臺灣變成一個乾淨的社會。
「垃圾不落地」政策在臺灣發揮效果,根據英國環境諮詢公司Eunomia的數據顯示,臺灣的家庭資源回收率超過50%,僅次於德國,是全球人均廢棄物產量最少的國家之一。
臺灣垃圾管理專家馬耐德(Nate Maynard)表示,垃圾車在臺灣成功環保政策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容忽視,這讓民眾必須面對自己製造的垃圾,必須自己處理、拿出來倒。
為何選擇〈給愛麗絲〉和〈少女的祈禱〉至今仍是謎,民間相傳使用〈少女的祈禱〉,是因為曾任衛生署長的許子秋恰好聽到女兒演奏起這首歌,於是決定採用,而〈給愛麗絲〉則是從德國買進垃圾車時就帶有的音樂。
對於某些人來說,這些歌曲已成為巴夫洛夫式的制約反應,馬耐德回憶曾在倫敦一處公園散步時聽到〈給愛麗絲〉,「我感到熱血沸騰,我有衝動想抓起我的垃圾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