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報導】從小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呂先生,皮膚奇癢難耐,40年來沒睡過一天好覺,加上皮膚經常紅腫脫屑,擔任業務的他,連和客戶握手都不好意思,所幸新藥問世,才總算重拾正常人生。
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黃毓惠今天在記者會中表示,「異位性皮膚炎」不是單純的皮膚病,而是皮膚免疫功能失調的慢性疾病,由於絲聚蛋白(filaggrin)突變使患者皮膚的角質層功能缺損、保護力下降,皮膚容易喪失水份、變得乾燥脆弱,導致過敏物質可輕易的進入人體,引發一連串過度發炎反應。
異位性皮膚炎最大的特徵就是癢,黃毓惠解釋,一旦皮膚因反覆抓癢而受傷,細菌和其他感染物就會趁虛而入,免疫系統為了對抗入侵物,會傳送更多發炎訊號到皮膚表面,造成皮膚更加泛紅與發癢,陷入「越抓越癢、越癢越抓」的惡性循環。
黃毓惠說,全台1到2萬名成人異位性皮膚炎患者中,每3人就有1人是中重度患者,全身發癢、發紅、脫屑、紅疹或是流組織液等病灶面積30%以上,嚴重者甚至全身超過一半的皮膚都有病灶,清潔用品、塵滿、寵物毛髮、天氣變化等都可能讓症狀更嚴重。
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朱家瑜表示,63%中重度患者一天發癢超過12小時,造成情緒低落、憂鬱等情形,而且睡眠品質都不好,用藥幫助入睡的比例是正常人的1.5倍,工作生產力也受影響,每4名患者就有1名沒工作,失業率是全國平均的7倍。
從小就有異位性皮膚炎的阿滴說,他自從有記憶以來,皮膚就經常紅腫、搔癢、流血、脫皮,每幾週就發作一次,臉總是紅紅的,求學過程中被取了「關公」、「胡蘿蔔」等各種綽號,大大打擊他的自尊心,跟別人說話也不敢直視眼睛,曾難過到在地上打滾痛哭。
阿滴回憶,大學時期他接受免疫製劑治療,每月都得回醫院抽血檢查,有一次抽血過後,左手臂腫起來、變硬,原本不以為意,後來就醫才發現是嚴重蜂窩性組織炎,再晚一週可能就要截肢,試遍各種療法都無效。
朱家瑜說,所幸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現已有新型生物製劑,據研究顯示,治療後皮膚紅腫及嚴重程度可以改善75%,若合併類固醇藥膏治療,半數患者的搔癢問題都獲得明顯改善,80%患者生活品質顯著提升,此藥目前尚無健保給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