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年推行「社會信用體系」監控人民,除繳稅、還款等金融信用,交通違規、網路通訊紀錄、網購等紀錄也被列入信用評分當中。
【綜合報導】中國近年推行「社會信用體系」監控人民,除繳稅、還款等金融信用,交通違規、網路通訊紀錄、網購等紀錄也被列入信用評分當中。學者研判,「對臺卅一項措施」中包括兩岸徵信合作,徵信資料將被中國社會信用體系所用,臺灣人民恐列入監控的對象。
對臺31措施 包括兩岸徵信合作
政府官員指,過去雙方銀行業者雖曾建議推動兩岸徵信合作,但金管會在考量涉及個資跨境處理,且中國未有完善保護法令,目前並未開放。
不過,中國國臺辦上月說明「對臺卅一項措施」進度時表示,人民銀行徵信中心下屬的上海資信公司與臺灣的中華徵信所開展業務合作,聯合推出「臺灣地區信用報告查詢系統」業務。
據了解,「臺灣地區信用報告查詢系統」囊括中華徵信所票信、全國動產擔保、財稅中心、國貿局、戶政等十二個項目,信用報告版本分為法人徵信報告與個人徵信報告兩類。
該系統目前僅於中國少數地區試點使用,如福建自貿試驗區平潭及福州,尚未推廣至中國全境。
對此,中華徵信所向主管機關澄清表示,該所於二○一五年被外資併購,該系統是由中國分公司與上海資信合作,由中國分公司向臺灣公司採購資料,臺灣方面並沒有直接與上海資信往來;而該系統所提供均為國內公開資訊,並未提供我聯徵中心或其他違反相關法規資料。
華人民主書院董事、中華大學副教授曾建元表示,中國的社會信用體系,一開始也是從民間商業行為發展而來,但最後這些資料卻被國家所接收、控管,並進一步結合社會行為紀錄,包括違反交通規則、未定期探望父母、甚至批評政府的紀錄都納入個人評分項目,不僅用大數據來衡量信用評分,還量化一個人的政治傾向。
民間商業行為被中國控管
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主任張國城認為,領取中國的對臺優惠,接受監控也難以拒絕,若赴中的臺灣人,像上海市臺聯會長盧麗安一樣放棄臺灣戶籍,領取中國身分證,就會被中國「打分數」,陷入監控風險之中。
【綜合報導】中國近年推行「社會信用體系」監控人民,除繳稅、還款等金融信用,交通違規、網路通訊紀錄、網購等紀錄也被列入信用評分當中。學者研判,「對臺卅一項措施」中包括兩岸徵信合作,徵信資料將被中國社會信用體系所用,臺灣人民恐列入監控的對象。
對臺31措施 包括兩岸徵信合作
政府官員指,過去雙方銀行業者雖曾建議推動兩岸徵信合作,但金管會在考量涉及個資跨境處理,且中國未有完善保護法令,目前並未開放。
不過,中國國臺辦上月說明「對臺卅一項措施」進度時表示,人民銀行徵信中心下屬的上海資信公司與臺灣的中華徵信所開展業務合作,聯合推出「臺灣地區信用報告查詢系統」業務。
據了解,「臺灣地區信用報告查詢系統」囊括中華徵信所票信、全國動產擔保、財稅中心、國貿局、戶政等十二個項目,信用報告版本分為法人徵信報告與個人徵信報告兩類。
該系統目前僅於中國少數地區試點使用,如福建自貿試驗區平潭及福州,尚未推廣至中國全境。
對此,中華徵信所向主管機關澄清表示,該所於二○一五年被外資併購,該系統是由中國分公司與上海資信合作,由中國分公司向臺灣公司採購資料,臺灣方面並沒有直接與上海資信往來;而該系統所提供均為國內公開資訊,並未提供我聯徵中心或其他違反相關法規資料。
華人民主書院董事、中華大學副教授曾建元表示,中國的社會信用體系,一開始也是從民間商業行為發展而來,但最後這些資料卻被國家所接收、控管,並進一步結合社會行為紀錄,包括違反交通規則、未定期探望父母、甚至批評政府的紀錄都納入個人評分項目,不僅用大數據來衡量信用評分,還量化一個人的政治傾向。
民間商業行為被中國控管
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主任張國城認為,領取中國的對臺優惠,接受監控也難以拒絕,若赴中的臺灣人,像上海市臺聯會長盧麗安一樣放棄臺灣戶籍,領取中國身分證,就會被中國「打分數」,陷入監控風險之中。
【綜合報導】中國大陸施壓航空公司將臺灣更名為中國臺灣,涉外人士今天指出,未來將聯合受影響的團體或個人,尋求國際組織仲裁機制或是各國國內法律途徑,希望藉此形成判例。
多家航空公司因中國大陸施壓將臺灣更改為中國臺灣,國安會祕書長李大維接受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專訪時表示,「我們將告訴民眾,那些航空公司向中國投降,你們可以選擇(是否搭乘)。」
李大維並表示,針對北京過分施壓,臺灣政府也可能會對更名的航空公司採取法律行動,但等待裁決可能要拖上2、3年。
涉外人士今天表示,相關的案件樣態有很多種,不只限於航空公司被迫更名,還有一些臺灣人在各國遭遇的案例,例如澳洲昆士蘭省羅坎普頓(Rockhampton)市日前舉辦推廣牛肉活動,來自臺灣的學生在公牛塑像上繪製尖吻鱸魚形狀的中華民國國旗,卻遭當地政府塗掉。
涉外人士指出,其實這些被迫更名的航空公司也是受害者,他們的公司營利因此受到影響,未來採取的法律途徑有兩種,一種是走國際組織如世界貿易組織或國際民航組織的仲裁途徑。
涉外人士並指出,另外一種是走各國的國內法,例如有關自由商業行為或是人權等法律規定,如果有團體或個人在海外遭遇被迫更名的事件,可以尋求當地法院仲裁,看看這是否違法當地法律規定。
涉外人士進一步表示,如果受影響的團體或個人可以在某一個民主國家勝訴、形成判例,相信其他國家就會跟進。涉外人士也指出,會和海外僑社聯繫,尋求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