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報導】小學教英文已實施二十年,臺北市更從九十一年起向下延伸到小一開始教英語;但臺灣師範大學針對北市小六畢業生進行英語能力檢測,昨天公布結果卻顯示,詞彙、文法句型、聽力理解及閱讀理解等項目,分別有二十五%、五十四%、二十一%和二十九%受試學生,根本未達小六應有程度,而在詞彙、文法句型及聽力子測驗中,甚至有十二%、十八%、六%受試者,未達國小四年級程度。
教育部於民國八十七年「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將英語列入國小正式課程,九十四學年起從小三開始教英語,每週兩節。臺北市則是八十七學年起自小三教英語,九十一學年更延伸至小一,目前低年級每週兩節課、中高年級各三節課。
臺師大副校長宋曜廷表示,臺師大研發「英語能力診斷及認證系統」,共檢測小六畢業生一萬零四十八人次,其中文法句型檢測,僅四成六達到小六應有程度,甚至小四學童就應精熟的be動詞一般簡單式,有七成四學生不會表達「Is it Friday today?」其中有四成二錯答為「It is Friday today?」對於助動詞 ,有四成五學生不會說「Can you open the box?」
學者建議 增加英語教學時數
宋曜廷認為,學習是有階層性和延續性,近年大學學測都有上萬人英文寫作或翻譯零分,英文零至五級分人數更有逾兩成,這些可能早在國中小階段就已出現學習落差,應增加小學的英語教學時數,否則對無法補習的弱勢孩子極不公平,學習雙峰現象將不斷複製,教學方法則應同時重視基本技能和溝通。
教育部國教署長邱乾國表示,十二年國教新課綱英文授課時數和現在一樣,但會更強調英文素養,透過英語情境和活動進行學習,除了紙筆測驗,也鼓勵口語等多元評量。
但未補習的北市楊姓小學生表示,學校多強調字彙和文法,會話課不多,即使筆試考一百分,見到外國人仍難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