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數據顯示,市場對商品的需求已下降至2008年金融危機時的水平左右,主要受到中國經濟放緩以及消費者的消費型態改變,將需求從商品轉移到服務,嚴重影響全球製造業景氣。
外媒報導,中國被稱為「世界工廠」的珠江三角洲,塞港情況已不復見,主因是在疫情期間因為供應吃緊、全球物價飆漲,使商品需求量大幅降低而緩解,港口運送船隻便從去年的超過70艘下降到僅約20艘,根據日本海事中心(Japan Maritime Center)資料,從亞洲送往美國的貨運量,在今年也有幾個月比去年同期減少20%至30%。
日經亞洲(Nikkei Asia)報導,由紐約聯邦準備銀行編纂的「每月供應鏈壓力指數」上週五出爐,7月數據降至負0.9,連續第6個月低於零,而5月更是跌至歷史第2低,只比2008年11月金融危機時期美國陷於經濟衰退時的負1.59好一些,當時的資本財和汽車等大型消費性產品的需求都嚴重枯竭。
疫情期間,因消費者足不出戶,對商品的需求飆升,但隨著疫情趨緩,消費模式也從對商品轉向旅遊及其他服務性質,對實體商品需求的降低,同時也打擊世界各地製造商,數據顯示,美國7月ISM製造業指數略為回升至46.4,但仍是連續第9個月低於象徵景氣榮枯分界的50,創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最長連跌。
現今,29個先進經濟體中,約70%的製造業指數都顯示景氣萎縮,其中歐洲較為嚴重,德國製造業PMI僅38.8,日本景氣降溫情況沒那麼劇烈,7月製造業PMI為49.6,因半導體短缺情況逐漸緩解而回升,不過全球需求下滑仍是一大隱憂,因此,PVC主要製造商信越集團預測,本年度將出現3年來首見淨利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