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政府十四日公布首份國家安全戰略,將俄羅斯列為「在可預見的未來」的最大安全威脅,並將中國稱為「夥伴、競爭者和體制對手」,批評北京當局試圖重塑全球秩序,一再採取違反德國利益的行動。
這份戰略報告批評中國正愈加對區域穩定施加壓力,而且不尊重人權,「中國正試圖利用各種方式,重塑既有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愈加強勢尋求確立區域強權地位,行事一再與我們的利益和價值觀背道而馳,區域穩定和國際安全愈加受到壓力,人權被漠視。中國並利用其經濟力量來達到政治目的」。
不過,報告也說,中國同時是解決諸多國際挑戰和危機的夥伴,需把握在這些領域合作的可能和機會。
這份國安戰略延宕已久,德國總理蕭茲領導的三黨聯合政府在二○二一年十一月的聯合執政協議中,同意制定更全面的戰略,以因應與日俱增的軍事、經濟和安全威脅,確保跨部門有更一致的外交、安全政策。
戰略將九項議題列為德國安全的核心挑戰:國家和聯盟防禦、民防和公民保護、國際危機處理和發展政策、防範外國影響和間諜活動、技術和關鍵基礎設施的保護、網路和太空安全、原料和能源安全、應對氣候危機和大流行病,及食安等。
蕭茲在記者會上說,「德國在處理安全政策上有重大轉變」,從過去僅限於軍事戰略,轉向一套綜合的安全概念,除了軍事,也因應從氣候變遷到供應鏈干擾等威脅,不久後還將針對中國,另外提出一份「中國戰略」。
蕭茲強調,「沒有安全就沒有自由,也就沒有穩定和繁榮」。德國安全政策的核心仍是「立足於歐盟和跨大西洋聯盟」,並具體提及「我們與法國的深厚友誼和與美國的密切夥伴關係」。
這份戰略呼應蕭茲去年在烏俄戰爭爆發後不久所提出的「時代的轉捩點」,反映出德國的安全焦慮因烏戰而遽增。報告指出,「今天的俄羅斯,是可預見的未來,對歐洲─大西洋地區和平和安全的最大威脅」。在國防預算上,該戰略訂出將佔經濟產值的二%,目標是從明年開始達到該比例。另外,也將降低對其他國家大宗貨物的依賴性,鼓勵企業進行戰略儲備。
這份戰略提出時間點,正值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將訪問柏林,出席廿日舉行的「德中政府磋商會議」。蕭茲說,在中國經濟與世界貿易關係整合之際,「我們必須將與此同時衍生的安全問題納入考量」。他重申,德國希望對中國「去風險」,而非「脫鉤」。
反對黨基民/基社聯盟黨魁梅爾茨說,這份戰略實質內容貧乏,且起草過程未與盟邦諮商,令人大失所望。基社黨議會黨團領袖杜布林德批評,該戰略搞錯重點,「例如,當中提到『氣候』一字七十一次,而『中國』是六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