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軍政府2010年將政權轉移給文人政府,吸引大批外資投資,但緬甸這5年來在全球經濟中仍是個不夠穩定的據點,專家擔憂,大選後局勢如果不穩定,將是經濟發展的大風險。
路透社報導,對美國與那些解除緬甸制裁的國家而言,11月大選是緬甸軍人是否實現交出政權承諾的主要考驗。執政黨聯邦團結發展黨(USDP)與緬甸前軍人統治者結盟,讓經濟成長達到8.5%,外國直接投資今年突破80億美元,是改革獲得進展的證明。
不過,緬甸5140萬人口中,超過1/3每天生活費仍不到1.25美元,實際狀況是農村貧困或是幫派控制了都市貧民窟,而工廠受薪員工僅能勉強維持生計,公共服務設施幾近缺乏。
緬甸9月調高最低薪資至一天3600緬幣(2.8美元),對勞工來說只不過是微不足道的報酬,仰光附近的萊達雅(Hlaing Thayar)工業區許多成衣工廠反而因此降低工時及補貼,數百女工被資遣,也有數百人罷工。這些罷工婦女最後還是復工,理由是有錢賺總比什麼都沒有好。
經過軍政府數十年統治的孤立、沒有發展,緬甸工廠要支付過高的運輸與電力成本,因為經常停電,只能依賴昂貴的柴油發電機,加上欠缺基礎工業,製衣業者必須從國外進口拉鍊、鈕釦、布料等配件。
前英國駐緬甸大使、現為緬甸企業責任中心主管的鮑曼(Vicky Bowman)說:「他們非常沒有效率,又因缺乏基礎建設更加惡化。」
雪梨麥考瑞大學(Macquarie University)緬甸專家滕尼爾(Sean Turnell)認為,如果緬甸選舉結果創造更大的不確定性或不穩定,將造成經濟發展大風險,讓外資卻步。
滕尼爾說,成衣業地點相當不受拘束,視哪個國家能夠提供最低薪資與設廠成本,很容易就能快速外移。「西方投資人裹足不前,如果情況不對,他們就會想要縮手。」
另外,有軍方關係的緬甸企業,仍對緬甸未來經濟發展有相當影響力。
法新社報導,緬甸飯店、港口與礦業等產業仍掌握在與軍方有關的企業巨頭手中,無論誰贏得8日選舉,他們仍是緬甸開放中市場的守門人。
滕尼爾說:「軍方密友仍是主要的贏家,他們主導政府給予特許的各項產業,讓他們免受競爭。」
軍方本身透過緬甸經濟控股聯盟(Union of Myanmar Economic Holdings)握有重大產業,而這個組織目前仍在美國制裁名單上。
不過已有時代改變的跡象,部份企業巨頭開始向翁山蘇姬的反對黨全國民主聯盟(NLD)靠攏,外界預料全民盟將獲得大勝。
但這些企業能否與全民盟結盟還有待觀察。全民盟誓言加倍投資經濟建設,並允諾提供工作機會與提高富人稅收,以嘉惠窮人。
雖然軍方密友仍備受禮遇,但多位商業人士認為較具競爭力的環境已慢慢浮現。Smart Group總裁喬萊(Kyaw Kyaw Hlaing)說:「軍政府統治時,不可能與密友競爭。」他還稱讚現在工程投標過程的透明度相對較高。
他表示,政府約六成合約仍缺乏透明度,卻未嚇跑外資。緬甸軍政府2011年移交政權後,就湧入大批投資,世界銀行數據顯示,去年流入緬甸的外資有80億美元,是前一年的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