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腸直腸外科醫師:熊維羆 2023.4.21
大腸直腸肛門疾患簡介 大便失禁(四)
(續前文)
鑒別診斷
大便失禁的原因如何相互鑒別?
1.神经系统疾患:脑血管意外脑动脉硬化,脑外伤,脊髓损伤脊髓瘤,脊柱裂等;
2.结、直肠疾患:先天性巨结肠、溃疡性结肠炎,结、直肠癌直肠脱垂,肛直肠畸形等;
3.肛直肠直接损伤,其中手术损伤是常见原因。包括肛瘘、肛裂和痔等手术以及硬化剂注射。
此外还有会阴撕裂,意外伤,枪弹伤和异物等病因。老年人身体衰弱,大便嵌塞亦可引起失禁。
大便失禁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主要与急性菌痢及急性肠炎等腹泻患者偶尔出现的大便失控相鉴别,但这些患者的大便多数情况下能随意控制,并且患者多有腹痛及脓血便或水样便,经对症治疗后,随着腹泻症状的缓解、大便成形,而偶发的大便失禁消失。大便失禁主要是病因之间的鉴别,包括神经障碍和损伤、肌肉功能障碍和受损、先天性疾病等。
治療
大便失禁的治療主要分為飲食藥物治療、物理治療及手術治療。
1.飲食藥物治療
適合較輕度的大便失禁。飲食上應儘可能增加纖維的攝取,減少刺激的食物及容易在腸道內產生氣體的食物,例如豆類、蛋或澱粉類。藥物方面可使用止瀉劑、三環抗憂鬱劑,改變大便的濃稠度及減低腸胃蠕動速度。
2.物理治療
教育病人練習放鬆腹部肌肉同時收縮肛門括約肌,也就是所謂的提肛運動。可以將水球塞在肛門口,讓病人感覺便意及練習對肛門括約肌收縮能力的控制。適合肛門部分感覺缺失及括約肌鬆弛的病人。
3.手術治療
最主要是針對骨盆肌肉型態有異常的病人,適合嚴重大便失禁的患者。若是由於肛門外括約肌損傷或斷裂而導致的失禁,外括約肌直接修補是最常使用的手術。但是患者若合併有神經方面的損傷,則成功機率就會稍低。此時可選用轉移大腿或臀部的肌肉來協助肛門括約肌收縮。對於神經受傷的患者,可以不斷電刺激薦神經以促進局部肌肉的功能,文獻報告也有不錯成果。除此之外目前最先進的方法則是植入人工括約肌,但是價格十分昂貴。倘若上述的方法都無法改善失禁的狀況,最後只得選擇腸造口手術。這是醫師最不願意見到的結果,而且患者的接受意願也相當的低。
4.其他
對於長期臥床的患可以建議使用”肛門栓塞”(anal plug),它就像水瓶的蓋子一樣,它可以將肛門口塞住,讓大便不會漏出。
預後
大便失禁採用內科保守的治療方法對40%病人有效,外科治療60%~90%病人得到改善,但僅有24%~58%病人在術後6~12個月能節制大便。
預防
1. 肛門直腸損傷的處理:肛門直腸損傷所造成肛功能損害,與其損傷的原因和程度有關因此,及時正確地處理損傷,常常是保存排便功能的重要環節。
2. 重視肛腸疾病的治療:肛門先天性在做修復成形術時,必須重視原有肛門括約肌的利用,特別是肛管直腸環的重建,是術後恢復排便功能的關鍵。
大便失禁常見於老年人,輕度的大便失禁常不被患者和醫生所重視,确切的发病率报告不多国外有人统计65岁以上的一般人群中其发病率男性为10.9%,女性为13.3%而生活在老年之家者则为10%~17%在住院的老年病人中为13%~47%。大便失禁的發生機制有多種因素。最重要的是內、外肛門括約肌張力和直腸感覺受損。組織學和電生理學研究提示肌肉萎縮是由於神經支配喪失的結果。
大便失禁的原因相當多,程度不一,想要有好的治療結果,必須對病患詳細的詢問病史,仔細地理學檢查及肛門直腸功能檢查甚至要加上肛門超聲波,對患者的肛門直腸功能及括約肌之結構有充分的了解是治療成功的必要條件。在臨床上,大多數大便失禁患者,只要能等症用藥或處理,都能得到相當程度的改善。
大便失禁對於患者的影響不是常人能想象的,不僅造成個人的清潔衛生問題,更使生活品質一落千丈,最後自我封閉,羞於見人。因此這類疾病的患者應該要勇於跨出第一步,尋求大腸直腸肛門外科診所醫師的幫忙,在醫師的協助下一同解決這件複雜且具有挑戰性的問題,盡早掙脫大便失禁所造成的枷鎖。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