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腸直腸外科醫師:熊維羆 2023.3.10
大腸直腸肛門疾患簡介 腸結核1 TB Colitis
腸結核(Intra-abdominal Tuberculosis)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肺外結核病,是因結核桿菌侵犯腸道而引起的慢性感染。絕大多數繼發於腸外結核,特別是開放性肺結核。發病年齡多為青壯年,女略多於男,約為1.85:1。病理上分為潰瘍型,增生型,及混合型三型。腸結核是由結核菌引起的腸道感染症。其感染途徑可由以下方式而得:
1.嚥下含結核菌的喀痰,此為主要感染方式。
2.經由活動性肺結核或粟粒型結核血行性傳播。
3.食入受感染之牛奶或食物(少見於西方社會)。
4.由臨近病灶播散。
以前的病例大半是有活動性病變者,但現在則不伴隨肺病變著佔半數以上,常發生於迴盲區域,越遠離此區域發生頻度越低,可能是因迴盲瓣相對的停滯且富含淋巴組織,而這些病原菌會穿過黏膜層而存於黏膜下層的淋巴組織,於此引起發炎反應接續淋巴炎、動脈內膜炎、肉芽腫形成、乾酪樣壞死、黏膜潰瘍或疤痕形成。結核病和其他許多疾病一樣,是人體和細菌(或其它致病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只有入侵的結核桿菌數量較多,毒力較強,並有機體免疫功能異常(包括腸道功能紊亂引起的局部抵抗力削弱時才能致病)。
分類
外觀上大腸的病灶可被分為:
1.潰瘍型(Ulcerative):佔60%,主要特徵為外表層潰瘍,且此型大多有較嚴重的病程。
2.增生型(Hypertrophic):佔10%,特征為疤痕樣,纖維樣及偽腫瘤樣。
3.潰瘍增生型(Ulcerohypertrophic),佔30%,特徵為迴盲瓣周圍有發炎狀腫病腸壁增厚與潰瘍。
病因
一、胃腸道感染
為腸結核的主要感染方式,患者原有開放性肺結核,因經常吞咽含有結核菌的自身痰液而繼發感染;或經常與肺結核患者密切接觸。又忽視消毒隔離措施可引起原發性腸結核。
結核桿菌被食入後,因其具有含脂外膜,多數不被胃酸殺滅。病菌到達腸道(特別是在回盲部)時,含有結核桿菌的食物已成食糜,有較大機會直接接觸腸黏膜,同時因回盲部存在著生理性瀦留及逆蠕動,更增加感染機會。加之回盲部有豐富的淋巴組織,對結核的易感性強,因此,回盲部即成為腸結核的好發部位。
二、血行播散
血行播散也是腸結核的感染途徑之一。見於粟粒型結核徑血行播散而侵犯腸道。
三、鄰近結核病灶播散
腸結核還可由腹腔內結核病灶直接蔓延而引起,如輸卵管結核、結核性腹膜炎、腸繫膜淋巴結核等。此種感染系通過淋巴管播散。
結核病和其它許多疾病一樣,是人體和細菌(或其它致病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只有當入侵的結核桿菌數量較多、毒力較強,並有機體免疫功能異常(包括腸道功能紊亂引起的局部抵抗力削弱)時,方能致病。
病理
腸結核好發於回盲部,依次為升結腸、空腸、橫結腸、降結腸、闌尾、十二指腸及乙狀結腸等處,偶有位於直腸者。胃結核亦有報導,但極少見。
結核菌侵入腸道後,其病理變化隨人體對結核桿菌的免疫力與過敏反應的情況而定。當感染菌量多,毒力大,機體過敏反應強時,病變往往以滲出為主。並可有乾酪樣壞死並形成潰瘍,稱為潰瘍型腸結核;若感染較輕,機體免疫力(主要是細胞免疫)較強時,病變常為增生型,以肉芽組織增生為主,形成結核結節並進一步纖維化,稱為增生型腸結核。實際上兼有潰瘍與增生兩種病變者,並不少見,此稱為混合型或潰瘍增生型腸結核。
一、潰瘍型腸結核
結核桿菌侵入腸壁後,首先腸壁集合淋巴組織有充血、水腫及滲出等病變,進一步發生乾酪樣壞死,隨後形成潰瘍並向周圍擴展,潰瘍邊緣可不規則,深淺不一,有時可深達肌層或漿膜層,甚至累及周圍腹膜或鄰近腸繫膜淋巴結。潰瘍型腸結核常與腸外組織粘連,因此腸穿孔發生率低。腸結核的潰瘍可隨腸壁淋巴管擴展,多呈環狀。在修復過程中,因有大量纖維組織增生和瘢痕形成,易導致腸腔環形狹窄。此外,潰瘍部位的血管有閉塞性內膜炎,所以潰瘍型腸結核很少引起大出血。
二、增生型腸結核
常見於盲腸和升結腸。初期局部水腫、淋巴管擴張。慢性期有大量結核性肉芽組織和纖維組織增生,主要在黏膜下層,呈大小不等的結節,嚴重者呈瘤樣腫塊突入腸腔並形成腸狹窄,甚則引腸梗阻。病變的腸段變窄增厚,或與周圍組織粘連,形成腫塊。迴腸往往因盲腸慢性梗阻而擴大。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