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直腸肛門疾患簡介 腹瀉 1
腹瀉就是俗稱“瀉肚子”“拉肚子”,廣州話俗稱“肚屙”,中醫稱之爲“泄泻”,是一種消化道疾病。腹瀉的原因,最主要是吃了或喝了不乾淨的食物或刺激性的食物,腸胃無法容納這些不當的食物,因而發生腹瀉,或者吃太多太甜的果汁飲料也有可能造成腹瀉,也有少數的人因感冒而有腹瀉的症狀。腹瀉除了見於腸道疾病外,還見於急性中毒,全身性感染,及多種變態反應性疾病。著涼和食物不潔是造成腹瀉的常見原因。痢疾等傳染性疾病也可能是更嚴重的病因。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全世界五歲以下的兒童死亡有百分之二十是腹瀉所引發的脫水現象造成的。每年有一百八十萬孩子死於腹瀉。腹瀉也可以分爲急性和慢性,一般腹瀉時間在兩星期之内的稱爲急性腹瀉,超過兩星期的則是慢性腹瀉,也就是説,腹瀉只是一種症狀,并不代表某個疾病。有些疾病可以造成急性腹瀉,也就是說,腹瀉只是一種症狀,並不代表某個疾病。有些疾病可以造成急性腹瀉,也可以引起慢性腹瀉。腹瀉的原因中,會引起腹瀉的原因很多,最常見的是腸胃炎,其他還包括消化吸收不良、食物中毒、先天性腸道異常、腫瘤、過敏、內分泌疾病等,都會出現腹瀉。
腹瀉:
腹瀉,指大便中的水分含量增加,一般大便的水含量是60~70%,腹瀉則是排出於像泥液狀或水狀的情形,且排出量超過正常平均量(約200克/天),腹瀉也是小腸疾病的的主要症狀之一,因為腸道的不正常頻率運動,導致大便的質及量及軟硬度都會有所改變。?急性的腹瀉時,大便會呈現灰棕色,具有氣味,充滿了未消化的食物顆粒及腸道粘液,身體會有一些不舒服的症狀,如腹痛,脹氣,腸子轆轆作響,厭食及口渴的情況。
腹瀉的病理機轉:
造成腹瀉有以下幾個原因:
1. 腸道内滲透壓改變
因腸道内的葡萄糖不能被吸收,引起滲透壓的改變,如飲食過量或者是不能吸收之溶液瀉劑都會造成這種改變。
2. 腸内膜分泌之增加
病毒及細菌都有可能造成腸道黏膜分泌較多及電解質的流失劇增。
3. 吸收減少或吸收不良
如腸内膜的疾病,或腸道外科手術切除部分腸子,都有可能造成吸收面積的減少。
4. 腸蠕動的功能異常
情緒緊張,神經性腫瘤,甲狀腺機能亢進等,都有可能會造成腸道的蠕動加劇進而形成腹瀉。
分類
1. 依程度區分:輕度,中度及嚴重三種
輕度每天約大便五至八次,沒有嚴重之症狀。
中度每天大便八至十五次,輕微脫水,中度發燒,無酸中毒之症狀。
嚴重者則每天大便十五次以上,伴著脫水,酸中毒,身體軟弱。
2. 依病程區分:急性及慢性兩種
急性如炎症,腹瀉會自然痊愈,不需要特別的治療。
慢性則是連續兩周水便,而且次數會一直增加,可能是腸道的疾病所引起的。
3. 依病理機轉區分:分為吸收性及分泌性兩種機轉。
吸收性指腸粘膜受損;分泌性則是因為細菌等刺激到腸道,因而造成細胞內之電解質被排入腸道中,嚴重可能造成脫水或酸中毒。
4. 依病菌區分:列舉以下四種病菌。
A. E氏大腸菌:糞便是綠色的,含大量粘液,水狀稀釋的狀態。哺喂母乳的小孩較少會發生,配方奶則在一至三個月時是最容易出現的時段。剛出生的小嬰兒容易發生,尤其是在育嬰室中特別容易互動流行傳染。
B. 沙門氏菌:糞便中會含有血及粘液。會先有噁心,嘔吐,腸絞痛之症狀,最後才會腹瀉。可能由不乾淨的食物或飲料所引起,二歲的幼童最容易發生。
C. 志賀杆菌:糞便呈現稀液狀,且帶有粘液及膿等物質。感染時會突然的發燒,腹部絞痛一天以上後才腹瀉,排便時會有痙攣情形發生。
D. 霍亂弧菌:糞便是透明白色的樣子,還帶一點的粘液。感染時會有大量的稀釋的大便,時好時壞,但會持續一直的腹瀉。得此病會有免疫力。
腹瀉一般而言,是腸道粘膜的障礙,造成腸道吸收水份之困難,還有可能因為腸道蠕動太過亢奮,導致腸內食物尚未消化吸收就快速通過排出,再來可能是腸分泌作用的亢進,當然,也有可能是情感的壓力,感染,胃,胰或大腸的疾病所造成的腹瀉。造成腹瀉的疾病大致可以分爲以下兩種類型:
(一)感染性腹瀉疾病
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兩種類型,其一是感染性的腹瀉,可能的病原是細菌,真菌,病毒,寄生蟲等引起,這類的腹瀉,會造成小腸粘膜的受損糜爛,吸收也會產生障礙,病原菌一般來講以沙門氏菌及葡萄球菌為臨床上最常見的腹寫引起原因。
(二)非感染性的腹瀉,可以細分爲十五項
1. 飲食問題
食用到不容易消化的食物,冷飲等造成腸道的刺激,或者是食物中的脂肪及糖含量太多而引起發酵作用,都可能會造成腹瀉情形。
2. 心理壓力
不安,恐懼,緊張,激動,興奮,憂慮都有可能會造成自主神經的失調,而使得腸道蠕動亢進及粘液新增。
3. 藥物使用
副交感神經刺激劑或交感神經抑制劑的藥物會促使腸道亢奮,抗生素則可能造成葡萄球菌的耐藥性,而在腸內大量繁殖,造成腸道發炎腹瀉,還有腺素等藥物也有可能造成腹瀉。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