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前文)
(二)腸道出血和貧血出血一般是腫瘤在發生潰瘍或表面糜爛後出現的症狀。約1/3的小腸良性腫瘤有出血,其中以平滑肌肉瘤和血管瘤比較多見,而來自腺瘤者較少。約有1/4左右的小腸腺癌有柏油樣便。惡性淋巴瘤發生出血者較稍少,平滑肌肉瘤最易出血。小腸腫瘤出血一般不明顯,大多為間歇性少量柏油樣便;少數為大量出血。十二指腫瘤大出血時可以有嘔血。出血可致患者產生貧血現象。小腸癌和惡性性淋巴瘤病人常有明顯的貧血。
(三)腸梗阻是小腸腫瘤較常見的並發症。多因腫瘤所引起的腸套疊、腸管攣縮、狹窄或扭轉等所致。另外,當向腸外生長的巨大良性腫瘤如肌瘤、神經纖維瘤等壓迫腸道時,也可產生慢性梗阻症狀,但是少見。腸套疊上引起急性腸梗阻的常見原因,多見於良性腫瘤。惡性腫瘤以慢性部分腸梗阻較常見。約2/3的小腸腺癌發生腸梗阻症狀。惡性淋巴瘤發生梗阻症狀者亦多見。
(四)腹內腫塊部分患者腹部可觸及腫塊,以向腸腔外生長的腫瘤為多見。腫塊的硬度可以從柔軟到堅硬不等,有時為囊性。一般說來,良性腫瘤偏軟,惡性較硬。表面可光滑、不平或分葉狀。活動度往往較大,而且位置不定。臨床觸診有時可觸及腫塊,而有時又捫不到,這種特點值得注意,需多次反複檢查,方能確定腹部有無腫塊存在。捫不到腫塊也不能排除小腸腫瘤。良性腫瘤病人多數觸不到腫塊。能觸到者多為平滑肌肉瘤、纖維瘤、大的淋巴管或腫瘤引起的腸套疊。約1/3的小腸癌和半數惡性淋巴瘤及平滑肌肉瘤可捫到腫塊。當惡性腫瘤侵犯鄰近器官粘連成內瘺時,其腫塊邊界往往不清並活動度低。
(五)穿孔在小腸良、惡性腫瘤中均可能發生,但在惡性腫瘤更多見。常發生於潰瘍型和平滑肌肉瘤。腸穿孔可以是急性的,引起瀰漫性腹膜炎,也可以是慢性的,形成局限性膿腫和腸瘺。
(六)消化道症狀有時小腸腫瘤要引起類似潰瘍病的上腹部不適和疼痛,同時伴有噁心、腹脹和消化不良等現象;有噁心及嘔吐者約佔半數,而便秘者亦屬常見。此外,不少患者可有腹瀉,以惡性淋巴瘤者為多見。其主要原因有:小腸惡性腫瘤中合併慢性潰瘍性結腸炎、局限性腸炎、非熱帶脂肪瀉等:腸系膜被腫瘤浸潤增厚,可影響脂肪吸收而發生脂肪瀉;空腸粘膜絨毛萎縮致吸收障礙;小腸腫瘤與結腸直腸形成瘺等。
(七)發熱可以是小腸惡性淋巴瘤的第一個證候,其次以平滑肌肉瘤較多見,而癌症較少見。熱型不規則。發熱的原因部分是由於腫瘤中心壞死、潰破感染、或穿孔後引起腹膜炎或膿腫所致。
(八)消瘦和體重減輕多見於惡性腫瘤患者。常與食慾減退、消化不良、腹瀉、腸梗阻、慢性失血及發熱等有關。晚期腫瘤患者可出現惡病質。
(九)其他有時因腫瘤累及腸系膜根部淋巴結,可壓迫靜脈而發生下肢浮腫;也可因腹膜的累及和營養障礙而有腹水症狀;腫瘤病大出血時可致休克;腫瘤位於十二指腸壺腹部周圍時,可出現阻塞性黃疸或膽道感染等現象。
診斷
小腸腫瘤的診斷主要依靠臨床表現和x線鋇餐檢查,由於小腸腫瘤的臨床症狀不典型,並又缺少早期體徵和有效的診斷方法,因此容易延誤診斷。對具有上述一種或數種表現者.應考慮小腸腫瘤的可能,需作進一步的檢查。
1. X光攝影檢查;
2. 小腸內視鏡及內視鏡超音波掃描檢查;
3. 電腦斷層掃描檢查﹝CT﹞以及核磁共振造影檢查﹝MRI﹞;
4. 選擇性腸系膜動脈血管X光攝影檢查;
5. 剖腹探測檢查;
6. 膠囊內視鏡撿查﹝Capsule endoscopy﹞;
7. 類癌腫瘤標記
治療
小腸良性腫瘤可引起出血,套曡等并發症,且無組織學檢查,難以肯定其性質,所以均應外科手術切除。較小腫瘤可連同周圍腸壁作局部切除,多數需作局部腸切除,對端吻合。
小腸惡性腫瘤手術需對病變腸段及區域淋巴結作較廣泛的切除吻合。如為十二指腸惡性腫瘤則多數需作十二指腸胰頭切除。
如小腸腫瘤局部固定無法切除,可作旁路手術以解除或預防梗阻。
小腸惡性腫瘤早期診斷較難,切除率約為40%。切除術後5年生存率為平滑肌肉瘤約40%,淋巴瘤約35%,腺癌約20%。
除淋巴瘤外,放射治療和化學療法均少效果。
預防
高危人群的早期識別和篩檢。
高危人群有:息肉病家族史,乳糜瀉,腹痛,克隆病,小腸分流術後。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