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癌是已開發中國家最常見的疾病,雖然和其他癌症一樣,發生的原因仍不甚清楚,但許多研究報告咸信其與高脂低纖及保久食物的攝取有關。
大腸直腸肛門疾患簡介 大腸癌篩檢
大腸癌是已開發中國家最常見的疾病,雖然和其他癌症一樣,發生的原因仍不甚清楚,但許多研究報告咸信其與高脂低纖及保久食物的攝取有關。隨著生活品質的提升,飲食習慣逐漸西化, 大腸癌的發生比例也隨之增加。在美國大腸癌是第二常見癌症,大概有二十分之一的人終其一生會得到此病,且風險隨著病人有大腸直腸息肉症或癌症的病史而上升,且當病人有乳房、子宮和卵巢癌的病人也會升高其得病機率,當病人有廣泛性腸道疾病(IBD)如潰瘍性和克隆氏大腸炎都會增加其得病機率。大腸癌的症狀依腫瘤發生部位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大腸癌和息肉在初期或腫瘤小的時候,并不會產生任何的症狀(流血或腹痛)。事實上,症狀發生後才接受治療的大腸癌病人,治癒的比率大約只有一半;而早期的大腸癌病人,也就是還未產生徵狀時,便及早接受治療的病人,治癒的比率則有百分之八十以上。同時,多數的大腸癌是由大腸息肉轉變的,如果將這類具有癌變潛力的息肉摘除的話,就能預防繼發的大腸癌,整體而言,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仍是大腸癌預防的不二法門,要提高大腸癌的檢出率,就是要靠所謂“大腸癌篩檢”就是希望從一般大衆之中,找出比較可能發生大腸癌的人,接受進一步的檢查和定期追蹤,所以針對的是沒有任何徵狀的群眾,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以維護健康,保障生命。 如果是已經有徵狀的人,則不論年齡,都必須接受進一步的診斷檢查。
篩檢方式各有特色,介紹如下:
(一)糞便潛血檢驗:
偵測糞便中是否有少量或是肉眼看不出來的血液。 這項檢查不但簡單、快速,而且便宜,可惜只能查出正在出血的大腸癌或大腸息肉。 接近一半的大腸癌病人和百分之九十的大腸息肉病人,用此法檢查不出來。另外,此法可能因其它疾病或食物造成偽陽性,根據統計,糞便潛血檢驗陽性的人當中,則只有大約百分之十的人真的罹患大腸癌或息肉。其他疾病或食物也可能造成糞便潛血檢查陽性,因此送檢前應限制食物並多次采樣,以避免有僞陽性及僞陰性的結果產生,所以很多醫師使用其他更準確的篩檢方法,取代糞便潛血檢查。
(二)肛門指診:
醫師帶手套以手指經肛門放入直腸,用手指感覺直腸壁上可能的病灶,這是必要的步驟,直腸癌患者很多可以摸到硬塊,這方法最簡單而且可以立刻執行。
(三)乙狀結腸纖維鏡檢:
醫師利用一種細長,可彎曲,具有光源,并能攝影的管子(稱之為乙狀結腸纖維鏡),從肛門放入直腸、乙狀結腸、和一部份的降結腸檢查是否有任何病變。在檢查之前要先灌腸,排出殘留的糞便。這樣的檢查方式,僅能檢查下段共約三分之一的大腸,這也是大腸腫瘤好發的部位,但是當乙狀結腸纖維鏡發現大腸癌或是息肉時,便必須進一步接受全大腸鏡的檢查。
(四)大腸鏡檢:
大腸鏡就像乙狀結腸纖維鏡般,但是長度更長,可以有效的檢視所有的直腸和結腸。在大腸鏡檢查前要做正確的清腸準備,將大便原完全排空,現在因為醫藥的進步,清腸準備只要在檢查前一天及當天吃藥及喝大量的水,便能快速並順利地將大便排空。大腸鏡檢時如果發現息肉或是腫瘤,能立即執行息肉切除術或是摘取一小塊組織,作病理檢驗。大腸鏡檢查會不舒服,但是通常不會很痛。是屬於較具侵入性的檢查方式,但能很詳細的檢查大腸可能的病灶,並施行初步的治療。
(五)下消化道雙相鋇劑攝影檢查:
在大腸清腸準備後,利用顯影劑(鋇劑)和空氣,經由肛門灌入大腸中,再利用X光攝影檢查大腸內壁是否有異常的變化。這是一種間接檢查的方式,對於比較大的腫瘤,檢查效果和大腸鏡一樣好。但是,對於比較小的腫瘤和息肉,常因清腸準備不佳,而不容易判斷及確定診斷。鋇劑攝影的好處是和大腸鏡相比,較不具侵入性,但是,大腸鋇劑攝影後如有異常或不確定的可疑病灶,仍需大腸鏡檢查以確定診斷及進一步處理。
(六)腫瘤胚胎抗原(CEA):
在追蹤手術成效或腫瘤復發上為有效而且簡便的方法,但不適合作爲篩檢癌症的工具。
大腸癌發生機會較高的族群,我們稱之為高危險群,在衆多統計報告中認爲以下各項皆為大腸癌的高危險群:
1. 老年人;
2. 有大腸癌或息肉的過去史或家族史;
3. 高脂低纖食物;
4. 瘜肉症候群 (Polyposis syndrome);
5. 有發炎性腸症(如潰瘍性大腸炎Ulcerative colitis或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
6. 其他癌症既往史(如乳癌,卵巢癌)。
如果你沒有任何大腸癌危險因素,建議從四十嵗開始,每年接受糞便潛血檢驗和直腸指診。
對於具有大腸癌危險因素的人則建議如下:
1. 罹患大腸息肉的人,而且息肉種類屬於具有癌變潛力者,建議隔年或者三年內,複檢大腸鏡。
2. 如果一等血親,像是父母、兄弟姊妹、或子女,已經罹患大腸癌,則建議從四十歲開始,每五年檢查大腸鏡一次。對於一等血親年輕時就罹患大腸癌的情況下,則建議比其診斷年齡提前五年開始,每五年檢查一次大腸鏡。
3. 如果你的家族中有幾位親屬,在不同的世代罹患大腸癌,而且診斷的年齡比較年輕,建議你在二十一歲開始,每二年檢查一次大腸鏡;從四十歲開始,每年檢查一次大腸鏡。
4. 家族中如果有人罹患家族性腺瘤的息肉症,則最好從青春期(十二歲至十四歲左右)開始,每年檢查可彎曲的乙狀結腸鏡。萬一發現家族性腺瘤的息肉症,則應與醫師討論,及早切除所有的結腸和直腸。
5. 已經罹患大腸癌的個人,在手術切除大腸癌之後,除了每三個月的複診之外,每年應接受大腸鏡檢查一次。
6. 對於有發炎性腸疾(潰瘍性結腸炎或克隆氏腸炎),而且侵犯全部大腸超過八年病史的病人,應每年或每兩年檢查大腸鏡一次。至於局限於左側大腸的發炎性腸疾病人,應在超過十五年病史後,每年或每兩年檢查大腸鏡一次。
7. 曾經罹患乳房、卵巢、或是子宮方面癌症的女性,在她一生之中,大約有六分之一的機會罹患大腸癌。所以應該從四十歲開始,每三至五年檢查大腸鏡一次。
整體而言,“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仍是大腸癌防治的不二門法,治愈率可達八成以上。要提高大腸癌的檢出率,除了進一步的篩檢,民衆對於自身的健康也要再多一點關心,一旦有症狀,就應該要找醫師作進一步的診斷及治療,以維護身體健康及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