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新冠肺炎)疾病COVID-19簡介專輯 (八十二)
大腸直腸外科醫師: 熊維羆
續前文
但易明說,還有第二種觀點是:由於中國的政治制度和打壓政策決心消除獨立的聲音,中國在及時應對危機方面丟失了寶貴的時間。
吹哨人李文亮醫生的去世引發中國民眾的憤怒情緒。
她說:「同時,在習近平治下,地方官員也越來越害怕承認不利的形勢。這也阻礙了當局採取有效的應對措施。」
作為一個長期的中國觀察家,易明告訴我說,她發現特別讓人擔心的是,「即使在李文亮醫生去世後,中共繼續打壓獨立的聲音」。
李醫生被許多中國人視為吹哨者和英雄,他最早預警武漢肺炎「人傳人」的危險,自己也因感染病毒而去世。
易明說,「人們曾經希望,李文亮之死以及民眾對此的反應,將向中國領導層表明,透明度和一個更加開放的公民社會對全國有效抗擊疫情有著巨大的價值。
那麼,中國國內有這樣的觀點,世界其它地區對疫情是如何看呢?
易明說,她認為冠狀病毒疫情並不會改變中國政府的看法,相反,她認為,疫情「只會助長先前已經存在的觀念。支持政府的人士將強調(中國政府具有)令人印象深刻的資源調動能力,而批評者則強調當局缺乏透明度和擔憂中國信息的凖確性」。
但疫情對經濟方面的影響可能很大,即使是看看眾所周知的領域,就可以看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
這次疫情凸顯了中國對全球經濟的重要性,以及擁有多元化供應鏈有多重要。就這一點,易明認為,這「可能會鼓勵更多的企業不要將過多的製造項目放在中國,或者過於依賴中國消費市場。」
我最近參加慕尼黑的年度全球安全會議時就發現,新冠狀病毒疫情及其對華盛頓和北京之間中長期關係可能產生的影響,給會議的大部分辯論罩上陰影。
國際著名的政治風險和諮詢公司歐亞集團的創始人兼首席戰略師伊恩?布雷默(Ian Bremmer)告訴我,此次危機有可能導致美中商業關係出現重大調整,儘管這種調整可能並不完全是出於很多人可能會認為的原因。
圖他告訴我說:「因為貿易爭端不斷加劇,加上中國的勞動力越來越貴和效率越來越低,美國的很多公司長期以來都一直在考慮減少對中國的供應鏈依賴。」
他解釋說,美國公司現在可以利用新冠狀病毒為借口,採取相關的實際行動。這當然是一個極端的例子,但如果疫情長期存在造成破壞,這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前景。
他認為,至少疫情使得中國不太可能做到全面落實剛剛與美國簽署的'第一階段'貿易協定,這進一步加劇了美中脫鉤的趨勢。
葛萊儀也贊同表這一觀點,中國將難以履行在「第一階段」協議中做出的承諾。但是,她認為,「美國有可能會給北京留一些迴旋餘地。」
她指出,「特朗普總統目前著眼於連任,他需要宣揚他取得的成就,並尋求與習近平保持良好的關係,同時承諾在'第二階段'取得更大的進展。」她說,2020年將是保持現狀的一年。
在這裏,我們看到了經濟、外交和國內政治中至關重要的重疊部分。每個因素都在美中關係中發揮一定的作用,但每個因素的顯著性或相對權重視情而異。
正如伊恩?布雷默指出的那樣,「目前,特朗普對習近平主席對有關情況的處理持相當正面的態度」。但是,他認為,「這主要是因為特朗普自己相對地免受了疫情危機的影響」。
布雷默斷言,所有這些情況都很可能發生變化。
他認為,一旦疫情開始對美國經濟造成衝擊,特別是在選舉年,人們有可能看到特朗普總統會咄咄逼人地把矛頭指向習近平。
他最後表示,這並非是空穴來風。鑒於如今美國兩黨普遍存在對華強硬態度,如果特朗普決定把矛頭指向習近平,將對世界僅有的兩個經濟超級大國之間的關係造成實際衝擊。
在慕尼黑會議上,美國兩黨狠顯然對華充滿敵意。
美國兩黨對內雖有政爭,但對中國態度趨於一致的反對。新冠病毒危機有可能使華盛頓和北京之間本已惡化的氣氛急劇惡化。
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率領一個龐大的國會代表團與會。她直言不諱地反對中國,特別是在與美國的技術競爭領域問題上。但在我看來,這不僅僅是商業或技術的問題。這場辯論有一個明顯的意識形態因素。
在會上,美國國防部長馬克·埃斯珀在發言中傾向於用「中國共產黨」而不是「中國」一詞。
因此,新冠病毒危機有可能使華盛頓和北京之間本已惡化的氣氛急劇惡化。這可能會產生更廣泛的後果,不僅是對歐洲人(特別是對華盛頓在亞洲的盟友而言),他們將被夾在中間。
我問伊恩?布雷默,如果考慮到我們在慕尼黑看到的情況,包括佩洛西、國務卿蓬佩奧和國防部長埃斯珀對中國咄咄逼人的言辭,是否等同於美中之間已經宣佈一場新的全球「高技術冷戰」。他回答說:「差不多」。
但他強調表示,歐洲人無意陷入這場醞釀中的高科技冷戰之中。
他注意到:「實際上,這是大西洋關係中第一次看到美國人和歐洲人在什麼是各自最重大的國家安全關切上出現如此巨大的分歧。」
這反過來又會對美國與一些北約伙伴之間本已有些緊張的關係產生深遠影響。
布雷默告訴我說:「儘管美國人可能正在凖備在科技領域針對中國進行『冷戰』,但目前它越來越像是一場雙邊『冷戰』,而不是一場全球性的『冷戰』。當美國人開始真正把重點轉向亞洲的安全事務之際,歐洲人卻沒有。因此,跨大西洋關係可能還將面臨更大的風浪。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