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多年來高居10大癌癥榜首,若大腸有疾患,腸道過彎,緊縮可能增加大腸鏡的檢查難度,有患者甚至因此延誤診斷,確診時已是大腸癌末期。
續前文
大腸癌的分級
癌癥的分級是根據顯微鏡下癌細胞及大腸組織的接近程度而定出來的,是另一個影響預後的因素。
分級愈低的組織看起來愈正常,預後也較佳,分級愈高的組織看起來愈異常,預後也較差。醫生有時會用癌癥的分級去決定手術後的患者是否需要接受化療。
大腸癌的存活率
大些癌癥患者想知道自己所患的癌癥的存活率,不過有些患者卻不想知道,並覺得這些數字意義不大。是否想了解癌癥的存活率就隨你的個人意願。
五年存活率是指患者發現癌癥後可以生存最少5年的百分比,在計算時會包括確診結腸癌但卻死於心臟病等其他疾病的患者。
患有大腸癌的往往是上了年紀的人,隨時伴有其他嚴重的健康問題。即是說,單單患上結腸癌的存活率比統計數字還要高,大部分患者都可以活超過5年。
雖然說以下是現時最新的數據,但都是來自多年前開始接受治療的患者。隨著癌癥的治療方法愈來愈進步,現時大腸癌患者的存活率應該較這些數字為高。
各期結腸癌的5年存活率
分期 5年存活率
各期直腸癌的存活率
分期 5 年存活率
在本研究中,第III期的存活率比第II期的高,原因暫時不明。
這些數字純粹給你一點概念,因預後情況因人而異,所以統計數據無法準確預測你的存活率。若你想知道自己治癒的機會或存活的壽命,請向你的癌癥醫護人員查詢,因為他們是最清楚你的情況的。
想靠癥狀發現大腸癌往往是悲劇!
早期大腸癌沒有癥狀,一旦有癥狀,大多已是治療效果較差的第3期或第4期了。
但其實現在已有良好的篩檢工具,沒癥狀前就定期檢查,早期發現並不難。
時間拉回2003年底,金鐘歌王楊烈正為澎恰恰緋聞事件到處奔走,那陣子他已經連續拉肚子兩個多月了,而且每回進廁所一蹲就是半小時,加上糞便開始出血,下腹疼痛,自己有感覺- “這絕對不是單純的拉肚子” ,但是就醫後醫生診斷為痔瘡,用藥後並未好轉。聖誕夜那天,他換了一家醫院做了大腸鏡檢查,親眼從內視鏡螢幕上看見一串像葡萄的腫瘤,檢查後證實罹患了大腸癌。
飲食一向少肉多蔬果的環境與發展基金會董事長柴松林教授,在一次健康檢查中意外發現大腸中有大腸腺性息肉( 腺瘤) ,而部分的腺瘤極可能發展成大腸癌,因此立即切除。無獨有偶的是,幫柴松林動刀的前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院長平日忙於醫務,經院內同仁提醒才做了大腸鏡手術,也發現了大腸息肉,並立即處理。而建議院長去做大腸鏡檢查的,正是北醫前院長潘憲,行醫40年的潘教授,多年來一直在幫患者做大腸鏡檢查,日前由於太太要求陪同一起做大腸鏡檢查,為了愛太太而答應要求,做了生平第一次的大腸鏡檢查,竟也發現息肉,並做處理。
楊烈出現了多種癥狀,檢查確認是大腸癌,柴松林,吳志雄,潘憲並無癥狀,所幸及早透過大腸鏡檢查發息肉並切除,避免大腸息肉轉變為癌癥的機會。
溫和的癌癥,篩檢率低壞大事
“如果想要靠癥狀來發現大腸癌,得到的往往是悲劇!”大腸息肉不會有癥狀,早期大腸癌也沒有癥狀,一旦有癥狀,大多已是治療效果較差的第3期或第4 期了。
“大腸癌的腫瘤特性其實很溫和,從腫瘤長出來到出現癥狀,需要非常久的時間 (約5-10 年) ,因此是最合適以篩檢方式及早找出癥灶並處理,但可惜的是大腸癌篩檢涵蓋率實在太低了!” 筆者 一再強調篩檢對大腸癌防治的重要性,大腸癌如果可以早期發現,治愈率是很高的,但根據國民健康局2008年的篩檢成果,50-69歲民眾每2年曾做過糞便潛血檢查率僅11%。
成為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癥
在許多已開發中國家,大腸直腸癌是僅次於肺癌的第2號致命癌癥; 在臺灣,1998 年起,大腸直腸也已成為癌癥死亡原因的第三位。
美國自2003 年起致力大腸癌的定期篩檢,至今已經有不錯的成效,早期大腸癌發現個案增加,第2 期以後個案減少,整體死亡率也下降。
美國NBC 知名主播Katie Couric 的丈夫Jay在42 歲時死於大腸癌,後來Katie Couric 做了大腸鏡檢查,檢查過程live 全國轉播,那一陣子全美國大腸鏡檢查需求量因而增加20%。
待續
點擊查看更多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