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日經新聞報導,一直依賴美國的亞洲經濟結構正迎來重大轉變期,預計到二○三○年前後,中國對亞洲及日本的經濟波及效果將超過美國,區域內經濟「中國化」將加速;但令人憂心的是,在美國影響力式微後,亞洲市場經濟及民主化進程將陷入停滯。
報導分析,二戰後美國一直是亞洲各國最大出口市場,但二○○八年全球金融海嘯後,情勢出現轉變。二○一六年時東協各國對中國出口比重較對美國高出九%,去年前十一個月,日本對中國出口達十三.四兆日圓(約一一八七億美元),創歷史最高紀錄。
報導引述日本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田原健吾(Kengo Tahara)研究,到二○三○年,中國的需求每成長一%,東協五國就能獲取三十三億美元經濟利益,高於美國的十九億美元;到二○三○年,中國的需求每成長一%,日本就能取得四十六億美元的經濟利益,也高於美國的三十八億美元。
就全球範圍而言,到二○三○年,美國的需求每成長一%,為全球帶來的經濟利益為五二九億美元,比中國高出兩成;但因中國位於亞洲,對亞洲各國經濟影響力將超越美國,現在是「美國打了個噴嚏、亞洲就得了肺炎」,未來恐怕是中國若不高興跺腳,就衝擊區域內經濟。
亞洲各國雖因中國化浪潮而獲得好處,但中國對區域影響力也為之擴大,藉由強大的經濟力量做為外交武器,對亞洲其他國家威脅或利誘,逼迫向中國靠攏,美國推動亞洲民主化的力量將因此減弱。
例如中國因不滿南韓部署薩德導彈系統,掀起抵制南韓產品運動,南韓經濟遭到打擊,南韓央行預估,去年南韓GDP(國內生產毛額)因此減少六十億美元;南韓總統文在寅後來被迫宣布暫停部署薩德系統。
臺灣對中國的出口依存度約四成左右,澳洲主要出口市場也是中國。近來中國因蔡政府不願臣服於「九二共識」的一中原則,祭出限制觀光客等經濟恐嚇手段;中國甚至利用商人賄賂澳洲國會議員,來推動親中政策,讓澳洲總理滕博爾大表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