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中國歷史研究院發表的一篇文章《明清時期"閉關鎖國"問題新探》。文章認為,明清時期並非"閉關鎖國",而僅僅是為了防範西方殖民侵略的"自主限關"。
(綜合報導)8月24日,中國歷史研究院發表的一篇文章《明清時期"閉關鎖國"問題新探》。文章認為,明清時期並非"閉關鎖國",而僅僅是為了防範西方殖民侵略的"自主限關"。
文章在網上瘋傳後,輿論驚呼這是在為"閉關鎖國"翻案,帶有政治風向。
這篇論文原本由中國歷史研究院課題組發表在今年6月出版的《歷史研究》期刊上,經過社媒的一番傳播後,這個無人問津的學術文章瞬間變成了網路熱點,並且在網上引起軒然大波。
這篇文章約1萬5千字,分成六個部分來詳述明清時期中央政府的對外政策。
其中引起最大爭議的論點是:明清時期對外政策並非“閉關鎖國”,而是“自主限關”。這一政策不但“沒有阻斷明清時期中外經濟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互鑒,還在一定程度上推遲了西方殖民主義者血腥東擴的步伐”。
文章認為,“限關”是自主行為,其動機是維護國土安全、文化安全,是防禦性自我保護策略,有其歷史合理性。
曆研院還說,明清對中西交流採取的措施,主要是限制性的,並沒有完全關上中國的大門,用“閉關”加以概括不符合歷史實際。
文章舉例稱,明朝雖有海禁,但“並不禁止正常的海上生產活動”。同時,中西文化交流在明清時期也持續得到發展。
但同時, 曆研院在文章中也強調,這並不代表“自主限關”就是完全正確的。相反局限性十分明顯:一方面,消極防禦佔據主導地位;另一方面,對西方先進科技採取漠視態度,加劇了軍事和技術的落伍。
文章指出:“自主限關只換來短暫的成效和一時的喘息,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明清王朝的命運和中國社會的走向”。
文章總結說,明清兩朝統治者對近代中國的落後負有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但不能把明清社會標籤化為“閉關鎖國”。今人既不能為腐朽沒落的封建制度、封建禮教歌功頌德,也不能以“閉關鎖國”全盤否定明清歷史對中國、對世界的意義。
英國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國際關係學助理教授張晨晨在推特上評論說,中外學者早已對“閉關鎖國”的概念提出過挑戰,明清時期的閉關政策確實沒有阻斷中西的貿易往來。但她指出,文章主張的閉關政策是為了維護國家主權、防範西方殖民侵略卻並不符合事實,因為現代的主權觀念在明清時期尚未形成,而清王朝自身就是一個殖民帝國。她暗示性地說,對閉關政策的這種重新解釋更主要是因應目前中國的自身環境,而不是以歷史為根據的闡釋。 她的這種暗示在學界也得到了呼應。新加坡管理大學(Singapore Management University)法學院終身教授高樹超(Henry S. Gao)在推特上轉發了這篇文章,並評價說,在中國,歷史並不僅僅是一些有趣且無用的事實,它往往預示著重大的政治變化。在推文中,他還貼出了作為文革導火索的姚文元文章《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的截圖。
美國普林斯頓中國學社執行主席陳奎德則認為,這篇文章的背景是習近平為了謀求連任在政治試水,“如果他拋出來,輿論反應沒有這麼強烈,黨內的反應也沒有那麼聲勢浩大,那麼他可能進一步組織力量、組織文章,往更高層級的政治宣傳部門走。”
陳奎德分析說,習近平上臺以來的各項政策在邏輯上必定會走向閉關鎖國,“他現在就是為自己的政策正名,尋找理論根據。他要把過去宣傳的,改革開放打破了閉關鎖國等等這一套邏輯全部打掉,所以他要為閉關鎖國翻案。”
類似的文章,陳奎德還提到了李光滿去年8月底發表的時評文章《每個人都能感受到,一場深刻的變革正在進行!》。當時就有人警告說,這是文革2.0版的檄文。
針對由“閉關鎖國”引發的爭論,中國官媒《環球時報》前總編輯胡錫進星期一晚在個人公號上發文指出,歷史研究不應局限於已有結論,而應宣導百家爭鳴,但強調有些敏感的討論宜首先在專業圈子內進行,以免在輿論場,帶出意想不到的引申和聯想。
【注:】
中國歷史研究院(Chinese Academy of History)是2019年創辦的一家歷史研究機構(副部級),隸屬於中國社會科學院。
2019年1月3日,經中央批准,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學部下設置歷史理論研究所,歷史研究所更名為古代史研究所,同時以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學部為基礎,組建中國歷史研究院(副部級),下設考古研究所、古代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世界歷史研究所、中國邊疆研究所、歷史理論研究所,負責統籌指導全國歷史研究工作,制定研究規劃。
中國歷史研究院成立時,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致賀信祝賀中國歷史研究院成立。當天,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黃坤明在北京市朝陽區的中國國學中心為中國歷史研究院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