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有很多中國大陸家長送他們的孩子到美國上學,希望換得一個完全不同的未來。這群因為沒有家人陪伴而被稱為「降落傘孩子」的學生,往往面臨比他們父母更大的挑戰與犧牲。
洛杉磯時報曾報導,每年,900萬名中國學生爭奪著700萬個大學名額。而大約100萬被大學拒之門外的人會選擇出國留學。2015年,其中的30萬人來到了美國。
過去10年間,就讀美國中學的中國學生人數從1200人躍升到5.2萬人。這群沒有家人陪伴的「降落傘孩子」,超過1/4在加州就學。
加州州立大學富勒頓學院教授叢育瑛說,愈來愈多的父母甘願骨肉分離,「這是一種『我為你做了一切、犧牲了一切』的心態。即便這意味著我們必須天各一方」。
大多數在美國念書的青少年都生活在寄宿家庭中,形成一個巨大的、不受監管的代理監護行業,主要依靠寄宿家庭的善意來確保學生的安全和健康。
叢育瑛說,因為在成長階段與他們的家人和所屬的文化分離,這些「降落傘孩子」更容易被孤立、更有侵略性、焦慮、憂鬱和自殺。寄宿家庭和學校難以複製這些學生在中國可能獲得的支持,此外,「不能辜負父母」也給他們帶來許多壓力。
在這樣的親子關係中,叢育瑛說:「父母犧牲了很多,但他們可能沒想到孩子也犧牲了很多」。
在中國武漢,小曲的成績中等,有一天,他的父母告訴他要去美國讀書,他也同意了。和許多中國學生一樣,15歲的小曲來到美國是因為成績不夠高,他和他的父母相信美國的教育將給他更好的工作前景。
但研究表明,獲得美國學位重返中國的畢業生的就業率和薪水都低於國內畢業生。大多數家庭選擇美國的教育的理由似乎是出於「面子」,報導引述學者表示,「去美國上大學成為一種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