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今天落幕。這場中美年度高層對話籠罩在南海爭議陰影下,在互不相讓的氣氛中,中美雙邊投資協定(BIT)突破有限,產能過剩反而成為隔空交鋒的焦點。
今年的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S&ED)在北京舉行,雙方關係早已因南海鬧僵,更甚2014年7月S&ED同樣在北京登場前,美國司法部以涉嫌網路間諜起訴5名共軍軍官時雙方劍拔弩張的程度。
6月初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對話」上,中美軍方圍繞究竟哪方會在南海「自我孤立」脣槍舌戰,誰也不願放低姿態。共軍代表還強調中國大陸「不惹事,也不怕事」,「不會坐視少數國家到南海搗亂」。
今年S&ED舉行前,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便預言,中美在南海問題上的分歧,「肯定會影響」雙方在S&ED的溝通氛圍。
不過,有別於軍方人士參與的香格里拉對話,S&ED議題更廣,涵蓋經貿投資、人文交流甚至氣候變遷。從這兩天中美對南海問題的公開表態觀察,雙方各抒己見、重彈舊調居多,火藥味淡了許多。
反而是與南海問題無關的經貿議題,成為雙方過招最為激烈的場域。
以往極為關切人民幣匯率的美國財政部長路傑克(Jacob Lew),這次把炮口對準大陸的鋼鐵產能過剩問題,還替美國企業反映大陸的監管環境對外資愈來愈不友善。
面對這番指責,原本就因美國5月宣布對陸產冷軋鋼板課徵重稅不滿的大陸當然不甘示弱。大陸財長樓繼偉回嗆產能過剩問題是國際社會在「炒作」,大陸政府無法向企業下達去產能的量化目標。
中美財長隔空對嗆,結果就是雙方未就產能過剩議題達成共識。而在陸方期待加快談判腳步的中美BIT方面,除了新的負面清單出價即將出爐,實質進展也有限。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時殷弘向中央社表示,中美在南海對立,對雙方經貿關係影響「非同小可」。在氣氛不太好的情況下,產能過剩等新產生的問題「相當難辦」,中美BIT談判也難有進展。
他說,在南海問題上,中美軍事行動對峙嚴重,這次對話更不可能有突破性進展。唯一希望在於,雙方在不改變既定立場的情況下,用更多精力商討如何防止對立演變成軍事衝突。
今年S&ED是美國總統歐巴馬政府卸任前的最後一次,在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期盼雙方「防止浮雲遮眼,避免戰略誤判」之際,中美在南海問題上表態克制,一定程度上為9月將登場的「歐習會」營造友善氣氛。
但緊繃的氣氛能緩和多久,中美關係是否真能「鬥而不破」,問號依舊存在。
尤其是南海仲裁結果可能在7月底前出爐,中美關係屆時如何發展,就可看出這場暗潮洶湧的年度高層對話增信釋疑的效果究竟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