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報導】一輛小米SU7電動車近日在大陸的高速公路撞擊水泥墩後,發生車門鎖死、電池爆燃,最終導致3人死亡,外界因此更加關注電池安全問題。同濟大學教授坦言,電動車普遍採用液態電解液的鋰電池,被擠壓或刺穿時容易瞬間著火,其他品牌車輛遇到相同情況也無法倖免。 對於這輛小米汽車的劇烈燃燒,《澎湃新聞》引述上海同濟大學汽車學院教授、汽車安全技術研究
【綜合報導】一輛小米SU7電動車近日在大陸的高速公路撞擊水泥墩後,發生車門鎖死、電池爆燃,最終導致3人死亡,外界因此更加關注電池安全問題。同濟大學教授坦言,電動車普遍採用液態電解液的鋰電池,被擠壓或刺穿時容易瞬間著火,其他品牌車輛遇到相同情況也無法倖免。
對於這輛小米汽車的劇烈燃燒,《澎湃新聞》引述上海同濟大學汽車學院教授、汽車安全技術研究所所長朱西產指出,這與電動車採用液態電解液的鋰電池有關。
朱西產表示,目前全球的電動車都還是使用液態電解液的鋰電池,陰極和陽極之間必須依靠隔膜隔開,否則就會發生短路,被擠壓和刺穿的時候隔膜破裂,內短路瞬間就會著火。
「這是目前為止的所有的鋰電池都存在的問題,更何況是用接近100公里每小時的速度側面撞在柱子上,其他品牌的車輛遇到這種情況也無法倖免」,朱西產坦言。
另據《新浪財經》報導,電動車碰撞容易起火主要是因電池特性所致。鋰電池具有電解液易燃、熱失控風險高的特點。電解液這類物質具有高揮發性且極易燃燒,電池受損後電解液洩漏遇到高溫或者火花會迅速起火。
此外,碰撞時,電池組可能被擠壓、刺穿,導致電芯隔膜破裂,正負極直接接觸短路。例如,底盤受撞擊時,電池包若防護不足易變形。電動車的高壓線路(通常300-800V)若在碰撞中破損,可能產生電弧或局部高溫,引燃周邊材料。
報導指,電動車碰撞起火的核心問題在於高能量密度電池的化學特性與物理防護的平衡。儘管機率未必高於油車,但一旦起火往往發展更快、撲救更難。隨著電池技術(如磷酸鐵鋰電池)和車身防護設計的進步,這一風險正在逐步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