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報導)最近的幾份研究報告顯示,美國製造業即將迎來一場復興,大量曾經流失的工作正在以創紀錄的規模回流。其中全球管理諮詢公司麥肯錫上星期題為“實現美國製造業復興”的報告說,近幾十年來,美國大有失去其主導世界製造業經濟體地位的危險,自1997年以來,美國製造公司和製造工廠的數量下降了多達四分之一,然而最近的一些趨勢表明這一現象正在發生逆轉,美國已為“製造業重新崛起奠定了基礎”。
美國亞利桑那州錢德勒的未來英特爾公司晶片工廠現場的建築
最近的一系列跡象顯示,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正在被撼動,美國的工作開始回流,製造業產業大有重新崛起之勢。
《紐約時報》最近報導說,美國的科技公司開始逐步將供應鏈轉移出中國,蘋果和穀歌最新一代智慧手機中一些手機已不再是中國製造。“中國的製造業帝國正在動搖,”報導援引一位元投資公司高管的話說。
拜登總統在9月5日(星期一)的一次公開演講中說,美國的製造業正在重新崛起,世界各地的製造商都正在湧向美國。
多年來,由於製造業不景氣,工作大量外流,即使在經濟沒有衰退陰影籠罩的情況下,衡量美國製造業的一項重要指標 -- 採購經理人指數(PMI)也常常會徘徊在50點的枯榮線之下,然而,上星期最新出爐的八月份的統計資料顯示,雖然目前經濟衰退威脅嚴重,美國製造業仍然實現了穩步增長,8月份的指數為52.8,凸顯出美國製造業的強勁。
諮詢公司麥肯錫的分析認為,促使美國製造業崛起的主要原因包括,政府政策的大力扶持。報告說,政府官員意識到,美國製造業的衰落導致不平等加劇,損害了美國的全球競爭力。獲得兩黨支持的《基礎設施法》將大量的投資用於提供美國的製造能力。
此外,未來幾年,隨著資本市場繼續對下一代技術進行大量投資,美國製造業將大大受益于數字創新浪潮。美國目前每年對人工智慧的投資已達到約1500億美元,物聯網投入為2500億美元,而向雲計算投入則為3000億美元。
根據美國公司公開的資訊發現,在製造業領域,今年以來宣佈在美國建廠或投資製造業的項目多達數百項之多,其中包括英特爾將在俄亥俄州建立的半導體製造廠耗資200億美元,以及通用汽車宣佈的投資70多億美元用於提高電池和電動卡車的製造能力的計畫,這是該公司有史以來最大的一筆投資。
公開的資料顯示,僅僅上星期一個星期之內就有至少10個製造業項目上馬。這些專案包括,本田和韓國LG集團的LG新能源(LG Energy Solution)在美國投資44億美元的電動汽車電池工廠,以及全球特殊材料的領導廠商康寧與AT&T將新建一座光纜生產工廠。
該項目的潛力是,康寧估計,要安裝這些光纖電纜,到2025年前必須再創造85萬個工作崗位。
美國最大的太陽能電池板製造商第一太陽能(First Solar)上週二宣佈,將投資10億美元在美國新建一家太陽能電池板工廠,並將斥資1.85億美元升級和擴建其在俄亥俄州的現有設施。
“回岸倡議”的創始人和總裁Harry Moser說,“幾乎每週都會宣佈大型電動汽車電池工廠。”
Moser說,目前美國製造業的工作正在從國外以創紀錄速度回流,而且勢頭越來越明顯。“在2010年,我們剛剛成立的那一年,各公司宣佈6000個工作崗位回歸,在2021年他們宣佈26萬個工作崗位。所以我們從6000人增加到26萬。”
Moser不久前的一份報告說,這意味著自2010年以來美國公司宣佈回流的工作崗位總數將達到160多萬。報告認為,促成工作大量回流的原因包括,臺灣海峽爆發衝突的可能性增加,以及近年來供應鏈風險增加推動脫鉤加速。
在過去長達幾十年的時間裡,中國製造業迅速崛起、美國工作大量外流、製造業漸趨衰落似乎一直是不可抗拒的大勢所趨。
2010年中國製造業增加值第一次超過美國,成為第一製造業大國,自那時以來中國製造業已連續11年雄踞世界第一。中國被認為是工業體系最為完備的國家,在500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有40%以上產品的產量居世界第一。儘管中國的製造業已呈現出走下坡路的跡象,但是產業鏈的轉移絕非一朝一夕之事。
聯合國最近發佈的《國際工業統計年鑒》再次說明了目前中國世界工廠的近乎霸主的地位。美國兩位專家在《巴倫週刊》網站上撰文指出,根據這份年鑒提供的資料,在聯合國追蹤的22個製造業類別中,中國產出占第一的類別多達16個,在剩下的六個類別中排名第二。
目前的美國經濟總體仍然脆弱。雖然美國製造業過去二、三十年來雖然好像是在步入衰落,但是,從長遠來說,美國的製造業完全可能重回往日的巔峰,美國地大物博,享有得天獨厚的水、土地、森林、礦產等富饒的自然資源,最重要的是,美國有中國無可比擬的制度。他說:“所以我說大多數人會同意,從長遠來看,我們的自由企業民主制度比中國這樣的專制制度更優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