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賭城天天報 主頁 > 新聞 > 醫療健康
大腸直腸肛門疾病癥狀系列報導(七十六)痔瘡-我國痔瘡的歷史沿革3
新聞來源:熊維羆大腸直腸診所發佈作者:熊維羆醫師發佈時間:2023-08-25
 大腸直腸肛門疾患簡介 痔瘡-我國痔瘡的歷史沿革3

來源:大腸直腸外科醫師:熊維羆 2023.8.25

大腸直腸肛門疾患簡介 痔瘡-我國痔瘡的歷史沿革3

 

續前文

唐代由於經濟文化繁榮,醫學也迅速發展,對痔瘺病的認識更加深入。如孫思邈(公元581-682年)著《千金方》,集前人醫學大成,首載了使用鯉魚腸,刺猬皮等動物藥物治痔的療法,並介紹了通過對鼻、面、舌、口唇出現的粟粒疹、斑點的觀察,以診斷腸道疾病和寄生蟲的經驗。本書中列出治腸痔,鼠瘺的藥品共有54種;同時,在七痔的基礎上,又增加了“燥濕痔”和“外痔”,並提出熨痔、灸痔、灸脫肛等治療方法。公元752年,王燾著的《外台秘要》,在整理保存古醫籍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他轉引許仁則論痔說:“此病有內痔,有外痔,內但便時即有血,外有異。外痔下部有孔,每出血則孔中出” 這是最早將痔分為內痔、外痔兩種的記述。同時,該書還豐富了之痔瘺疾病運用動物臟器的治療方法,如用鯉魚湯,羊脊髓治痔,用豬肝散治脫肛等,還首創了利用竹筒作為灌腸器的鹽水灌腸術。

 

宋代,由於經濟的發展,印刷術得到改進,造紙業逐漸發達,有力地促進了醫學著述和傳播,使醫學事業從理論到實踐都得到了相當的發展。政府設立了“太醫局”,注重醫學人才的選拔和培養。醫學的分科,也由唐代的四科發展至九科,使痔瘺學科亦有了相當的進步。在外科方面,還從病理上注重整體與局部的關係,進行辨證論治。如《太平聖惠方》(西元982-992年)中有許多新的創造。它提出了“內消”和“托裡”的方法,最早使用枯痔釘療法:將砒溶解於黃蠟中,捻為條形,納痔瘺瘡竅中;並載有:“用蜘蛛絲,纏系痔鼠乳頭,不覺自落”的結瘺療法。同時,還將痔、瘺分列為兩章論述。在《太平聖惠方·治痔瘺諸方》中又指出:“夫痔瘺者,由諸痔毒氣,結聚肛邊,有瘡作鼠乳,或生結核,穿穴之後,瘡口不合,時時有膿血,腸頭腫痛,經久不瘥,故名痔瘺”。從而對肛瘺作了明確的描述。另外,在該書中還總結了治療痔瘺的一些有效方劑,如槐角丸等,豐富了內痔用藥的方法。

 

南宋魏峴著《魏氏家藏方》(西元1220年)中,進一步詳載了使用枯痔法的具體方法和過程。明代《普濟方》(西元1406年)中,記載有這樣的故事:宋朝痔科專家,臨安曹五為宋高宗治痔,用取痔千金方治癒了痔疾,取得宋高宗的賞識,官至觀察使。從這個故事中可以推測,宋代已有治痔瘺的專家和專科了。

 

金元時期(西元1127-1168年),我國醫學無論在臨床實踐和理論上都有了一定突破。當時的學術爭鳴和四大家(劉完素(河間)、張從正(子和)、李杲(東垣)、朱震亨(丹溪))的崛起,其對醫學獨特的主張,對推進我國醫學的發展有著積極地作用。劉完素在《宣明論方·痔瘺總論》中強調“五臟切宜切宜保養,勿令受邪”,在《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痔瘺論》中論述了治痔之法“當瀉三焦火熱”。張從正在《金匱十全·瀉法後輪》中說:“若無濕終不成疾”。在《儒門事親,痔瘺腫痛》中說:“治濕法而治之”。強調了濕在肛腸病中的重要性。李東垣《蘭室秘藏·痔瘺門》中說:“其疾甚者,當以苦寒瀉火,以辛溫和潤燥,舒壓止痛是其治也。”朱丹溪學術上強調陽有餘陰不足,對下血,腸風,髒毒,痔瘡,瘺瘡,脫肛等肛腸病都有專門的論述。《丹溪心法·卷二·痔瘡》中提出了“療瘡專以涼血為主,”“痔瘡,涼大腸,寬大腸”,“脫肛屬氣熱,氣虛,血虛、血熱”等主張,他們都主張以“清熱祛毒,涼血散淤”來治療痔瘺疾病。如《丹溪心法》中,對痔、瘺、脫肛等痔瘺疾病,從病因,病機,辨證論治等方面都作了較詳細的論述。他在《痔瘡篇》辨七痔的基礎上提出:“治法總要,大抵以解熱調血順氣先之。蓋「熱則血傷, 血傷則經滯,經滯則氣不運行,氣與血俱滯,乘虛而墜入大腸」,此其所以為痔也。諸痔久不愈,必至穿入為漏矣。”精要地闡述了痔和瘺的病因,病機及辨證施治,豐富了痔瘺專科的內治法則。

 

待續

戒烟 3
恆豐銀行4
Lvy Li 太陽能 2
林孟儒
Hua Lawer
熊維羆大腸直腸 广告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