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賭城天天報 主頁 > 新聞 > 醫療健康
大腸直腸肛門疾病癥狀系列報導(七十二)痔瘡3
新聞來源:熊維羆大腸直腸診所發佈作者:熊維羆醫師發佈時間:2023-07-28
 大腸直腸肛門疾患簡介 痔瘡3

來源:大腸直腸外科醫師:熊維羆 2023.7.28

續前文

 

痔瘡的歷史沿革

痔,早在夏商時期的甲骨文中,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最早闡述了的主要成因。如《素問·生氣通天論篇》中說:“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從此奠定了認識痔瘡的理論基礎。

秦漢時期,在《五十二病方》中,將痔分為四類,首先描述了痔的症狀和痔的結紮術。《神農本草經》中,有了五痔病名,如牡痔、牝痔、脈痔、血痔、腸痔等,首載治痔藥物約21種。

晉代《針灸甲乙經》系統闡述了針灸治療痔瘡的療法。

進入隋唐時期,對痔的認識更加深入,《諸病源侯論》中,詳載了五痔(牡痔、牝痔、脈痔、血痔、腸痔)的病名和證候,並增加了氣痔、酒痔。《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又在七痔的基礎上,增加了燥濕痔、外痔,分為九痔,並詳細介紹了其治療方法。《外台秘要》除將痔分為九種外,又將痔分為內痔和外痔,比西方醫學論述內、外痔早1000多年。這些醫學著作系統而科學地總結了隋唐時期和隋唐以前對痔的臨床認識,為後世對痔的深入探索打下了良好基礎。

宋代,《太平聖惠方》中首創枯痔釘療法,對痔列為專章討論。《魏氏家藏方》中記載了使用枯痔法的具體方法和治療過程。

明代,《秘傳外科方》中將痔分為二十四種,記述了治痔的方劑和枯痔藥物。《瘡瘍經驗全書》對痔的病因病機和辨證施治進行了系統論述,所用方藥十分豐富,並在前人基礎上,提出二十五痔的分類法,同時還附圖說明,這充分反映了當時對痔瘡研究的深入和細緻。《外科啟玄》中,也分痔為二十四痔,並記有里外痔[即混合痔]病名。《外科正宗》在理論上對痔作了進一步地闡述,並介紹了枯痔散、枯痔釘等療法,同時還介紹了砒中毒的防治方法。

    清代,《外科大成》和《醫宗金鑑》中,對痔瘡的病因病機和辨證施治的論述更為詳細而係統,並分痔為二十四種。《馬氏痔瘺科七十二種》分痔七十二種,對痔進行了專門的論述,並提出了裂肛痔。

由此可見,祖國醫學在數千年的臨床實踐中,對痔的認識是非常深入的,不僅積累了豐富而寶貴的臨床經驗,而且具有我國獨特的醫學理論體系。

國外肛腸病發展簡史

古代史

西元前2500年的埃及壁畫中反映出當時的宮殿內已設有腹部內科醫和肛門保護醫,被後世尊為肛門專科醫的始祖。公元前2550年巴比倫的漢莫拉比 (Coole,Hammurabi) 法典即有明文規定:“如果醫生治愈腸病,患者當酬之以五銀幣。”公元前1700年的古埃及文獻中也有治療肛門疾病的記載和治療方法的說明。但對其記載最詳,影響較大的是希臘的醫聖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公元前460—前375年)。他最先提出以出血為依據定義痔的病名(Haern orrh oiden意為血球),詳盡地談到了痔的灼灸、切除等療法,並載有痔、瘺的結紮法和肛門指診法。他認為治療痔疾可以防止胸膜炎、癤子、丘疹等疾病。他的這種病因觀,被後世稱為痔的“安全閥”學說,影響頗大。

古羅馬的醫學雖不如古希臘發達,但對肛腸病也有記載,凱爾蘇斯 (Celsus) (公元前25—公元14年)在《醫學》一書中,簡略地論述了肛瘺切除術,並提到了結紮法和結紮切除法。

    中世紀

古羅馬的蓋倫(Galen)(公元131—201年)通過對動物直腸的研究提出了直腸(rectum)命名。依據痔的大小、數目、形態、位置和性質,將痔分為五類,主張藥物治療和必要的手術治療。

拜占庭帝國的御醫伊提厄斯(Yitiesi)(527—565年)對痔瘡和痔手術的論述是古代醫學文獻中最突出的,他認為:“痔是由血液下流引起的,很像動脈瘤,從而造成了許多痛苦,甚至導致死亡”。提出徹底的切除術是最理想的,也是最徹底的治法。

1918年在羅馬龐貝城考古發掘中,發掘出一窺器,類似現代的直腸內窺器。根據考古鑑定,為公元79年製成,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肛門鏡。

1376年英國醫生阿登 (Ardezne) 著有痔、肛瘺相關論文,採用燒灼治痔,沿導向探針切開肛瘺,提倡採用切開並掛線治療高位肛瘺。

 

待續

戒烟 3
恆豐銀行4
Lvy Li 太陽能 2
林孟儒
Hua Lawer
熊維羆大腸直腸 广告1